对很多创业者来说,“突围” 从来不是选择题 —— 可能是订单被行业巨头抢走,可能是现金流撑不过 3 个月,也可能是产品做出来却没人买。想要破局,不能靠 “赌运气”,得从老板的视角搭框架、找方法,一步一步稳着来。
1. 突围的本质:不是 “突然爆发”,而是 “有章法的突破”
很多人觉得 “突围” 是搞出一个爆款就翻身,其实不是。它是企业遇到坎儿时,通过调整方法、创新做法,慢慢走出困境的过程,有三个很实在的特点:
动态性:得跟着市场变
比如开奶茶店,夏天卖冰饮能火,但冬天不及时加 “热红酒奶茶”“栗子奶盖”,客流就会掉;要是隔壁出了 “低卡奶茶”,你还守着传统配方,年轻人就不来了。
系统性:不能只改一个点
比如有个老板想提升外卖销量,只砸钱做推广,却没优化出餐速度 —— 客户下单后等 1 小时,哪怕广告再响,也会给差评,最终还是没突破。
创新性:别盯着别人的老路走
比如社区超市,别人都靠卖日用品赚差价,有个老板加了 “代收快递 + 社区团购”,居民取快递时顺便买水果,生意比同行好一倍。
2. 创业者最常踩的 5 个坑(附真实例子)
坑 1:市场需求 “想当然”
有个创业者做高端母婴玩具,觉得 “家长愿意为孩子花钱”,结果当地妈妈更认 “性价比”,玩具定价 200+,半年只卖出去 10 个,货全压在仓库。
坑 2:被巨头 “挤到没空间”
开社区水果店的张老板,旁边开了连锁品牌店,人家有低价供应链(比如苹果 3.9 元 / 斤,张老板拿价就 4.5 元),还能线上配送,张老板的客流直接少了 70%。
坑 3:现金流 “断得猝不及防”
做服装批发的李老板,旺季时进了 50 万的货,结果客户拖欠货款 30 万,房租 + 员工工资要付 10 万,差点关门,最后是靠朋友借款才撑过去。
坑 4:团队 “乱成一锅粥”
有个初创公司,老板又管产品、又管销售、还管财务,员工没事干时摸鱼,有事时互相推责 —— 比如客户投诉,销售说是产品问题,产品说是售后问题,最后客户全跑了。
坑 5:技术 “卡脖子”
做小程序开发的团队,想做 “同城跑腿功能”,但核心代码写不出来,找外包要花 20 万,超出预算,项目直接停了半年。
1. 差异化:别跟巨头 “正面刚”,找小赛道当第一
产品创新:加个 “小特色” 就不一样
喜茶早期没跟传统奶茶店拼 “低价”,而是搞了 “芝士顶 + 现泡茶”—— 当时没人这么做,年轻人觉得新鲜,哪怕定价 20+,也愿意排队买,慢慢做成了网红品牌。
服务升级:多做 “一步” 超出预期
开餐馆的王老板,发现客户怕等餐无聊,就在等位区放了儿童积木、免费零食,还提供 “提前点餐” 服务 —— 客户到店就能直接吃,回头客比以前多了 40%。
细分市场:捡巨头 “看不上的小生意”
元气森林没跟可乐、雪碧抢 “大众市场”,专门盯 “怕胖的年轻人”,做 “零糖零卡气泡水”,哪怕只抓这部分人,也做到了年销百亿。
2. 市场洞察:别瞎猜,靠 “实在方法” 找需求
深度调研:走到客户身边问
蜜雪冰城早期想下沉到三四线城市,老板带着团队跑了 100 多个县城,发现当地年轻人 “想喝奶茶,但觉得 20 元太贵”,于是定了 “5-10 元” 的价格,一下子打开了市场。
快速迭代:不好就改,别等 “完美”
小米刚做手机时,系统有很多 bug(比如耗电快、卡顿),但他们不等 “全改好再上线”,而是每周更新一次系统,根据用户反馈改问题 —— 用户觉得 “品牌重视我”,慢慢积累了第一批粉丝。
数据驱动:用数据代替 “拍脑袋”
开外卖店的刘老板,之前凭感觉主推 “麻辣香锅”,后来看后台数据:“番茄味香锅” 的下单率是麻辣的 2 倍,还没人投诉 “太辣”,于是换成番茄味当主打,销量直接涨了 50%。
3. 品牌营销:不用花大钱,让客户 “记得住、愿意传”
讲好品牌故事:拉近距离
农夫山泉没只说 “水好”,而是讲 “我们不生产水,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”,还拍了纪录片展示水源地 —— 客户觉得 “喝的是放心水”,比单纯说 “矿物质丰富” 更打动人。
精准营销:别乱投广告
有个做母婴纸尿裤的小品牌,没在电视上砸钱,而是找了 100 个 “宝妈博主”,让她们真实测评 “吸水性、防侧漏”,宝妈们看了觉得可信,销量比之前翻了 3 倍。
口碑营销:抓牢 “早期客户”
小米早期只有 100 个 “核心粉丝”,公司会跟他们聊 “想要什么功能的手机”,还邀请他们参加新品测试 —— 这些粉丝主动在论坛、微博分享,帮小米拉来了第一批用户。
4. 团队建设:别只靠 “人情”,靠 “规则” 留人心
吸引人才:让员工 “有奔头”
字节跳动早期不是靠高薪,而是靠 “极致追求” 的文化 —— 比如 “做有挑战的事,不做重复工作”,吸引了一批想拼、想成长的年轻人,哪怕加班多也愿意来。
明确分工:别让员工 “瞎忙活”
有个 10 人小公司,之前所有人都 “什么都干”,后来老板分了 3 个组:产品组(管研发)、销售组(管卖货)、售后组(管客户问题),每个人只盯自己的事,效率比之前高了 2 倍。
激励机制:让员工 “多干多得”
华为早期搞 “股权激励”,员工只要做得好,就能拿到公司股份,每年能分红 —— 比如一个销售总监,除了工资,每年分红能拿几十万,自然愿意拼命干。
1. 市场分析:先搞清楚 “卖给谁、对手是谁”
算 “目标市场规模”:比如想开宠物医院,先查当地有多少养宠家庭(比如 10 万户),每户每年花在宠物医疗上的钱(比如 2000 元),大概就知道市场有 2 亿规模,值不值得做。
画 “客户画像”:比如宠物医院的客户,是 25-40 岁的养宠白领,怕宠物生病没人管,愿意花 500 元给宠物做体检,不愿意等太久(希望当天能看诊)。
看 “竞争对手”:比如当地有 3 家宠物医院,1 家是连锁的(价格高、环境好),1 家是小诊所(价格低、设备差),你可以做 “中端价位 + 24 小时急诊”,避开直接竞争。
2. 商业模式:想清楚 “怎么赚钱、怎么省钱”
明确 “价值主张”:比如瑞幸咖啡,核心是 “高性价比咖啡,30 分钟送到家”—— 客户不用花 30 元买星巴克,也不用等 1 小时,这就是它的价值。
创新 “收入模式”:比如理发店,不只靠剪发赚钱(剪发 30 元),还做 “会员卡”(充 200 送 50,锁定客户)、“烫染套餐”(烫 + 染 198 元,比单次便宜),收入多了一块。
优化 “成本结构”:比如拼多多找工厂直供水果,跳过 “批发商 - 零售商” 环节,比如苹果从果园拿价 2 元 / 斤,卖给客户 3.9 元 / 斤,既比超市便宜,自己也有钱赚。
3. 运营体系:别靠 “人治”,靠 “流程” 稳效率
建立 “标准化流程”:比如麦当劳做汉堡,面包烤多久(30 秒)、放多少生菜(10 克)、酱挤多少(5 克)都有标准,哪怕新员工来,照着做也不会出错。
管好 “供应链”:比如沃尔玛直接和农场合作,每天早上送新鲜蔬菜到门店,减少中间环节 —— 既保证蔬菜新鲜,又比菜市场便宜,客户更愿意来。
做好 “质量控制”:比如元气森林每批气泡水,都要检测糖分(确保零糖)、口感(确保气泡足),有一批不合格就全部销毁,避免客户投诉。
4. 财务规划:别等 “没钱了” 才着急
算 “资金需求”:比如开一家小餐馆,房租(每月 1 万,付 3 押 1=4 万)、装修(5 万)、设备(3 万)、食材(2 万)、备用金(3 万,预防没客流),总共要 17 万,别只准备 10 万就开店。
管 “现金流”:比如餐馆每天收入 1 万,先扣掉房租(333 元 / 天)、水电(200 元 / 天)、食材成本(4000 元 / 天),剩下的再给员工发工资、自己分红,别把钱全花在装修上,导致没钱买食材。
验证 “盈利模式”:比如想做连锁面馆,先开一家小店,看每个月能不能赚 2 万(扣除所有成本),如果能赚,再考虑开第二家;如果亏,先改菜单、调价格,别盲目扩张。
1. 高登志:从 40㎡豆腐坊到 7000㎡工厂(传统行业突围)
早期做豆腐,小作坊卫生差、效率低,一天只能产 200 斤,还常被客户投诉 “有杂质”。后来他搞了两个突破:
透明化生产:让客户透过玻璃看到豆腐制作过程,解决 “不卫生” 的顾虑;
自动化升级:买了生产线,一天能产 5000 斤,成本从 3 元 / 斤降到 1.8 元 / 斤,既敢降价抢市场,又能赚更多钱,慢慢做成了当地龙头。
2. 马云:50 万起步,熬出全球电商巨头(风口型突围)
1999 年拿 50 万做阿里巴巴,早期做 “帮中国商家卖货到国外” 的 B2B 业务,前三年没赚一分钱,很多员工熬不住走了。但他抓准了两个点:
风口:当时中国商家想出口,但找不到国外客户,互联网是最好的渠道;
坚持:哪怕没收入,也一直优化平台(比如帮商家做英文网站、对接国外买家),后来又做淘宝、支付宝,慢慢搭建起电商生态,最终突围成功。
3. 刘强东:从中关村柜台到京东帝国(差异化突围)
早期在中关村卖光盘,别人都卖假货(利润高),但刘强东坚持 “卖正品”,哪怕利润低,也慢慢积累了口碑。后来做京东,又搞了个 “反常识” 操作:
自建物流:当时淘宝都靠第三方快递,京东却自己建仓库、招快递员,保证 “上午下单下午到”,解决了 “快递慢、丢件” 的痛点,吸引了一批怕麻烦的客户,最终和淘宝分庭抗礼。
4. 拼多多:从 “没人看好” 到下沉市场之王(细分市场突围)
早期淘宝、京东已经占了一二线市场,拼多多没去抢,而是盯准 “三四线城市、农村用户”:
抓需求:这些用户喜欢 “便宜”,还爱 “跟朋友一起买”,于是搞 “社交拼团”(比如 5 人拼团,苹果从 5 元 / 斤降到 3 元 / 斤);
控成本:找工厂直供、简化包装,把价格压到最低,比如 9.9 元买 10 个鸡蛋,很快占领了下沉市场,用户量超过 8 亿。
案例总结:突围成功的 4 个共同点
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需求(比如拼多多看到下沉市场);
定了方向就不轻易改(比如刘强东坚持做正品、自建物流);
发现错了就快速调(比如小米每周更新系统);
愿意学新东西(比如马云早期不懂互联网,却愿意跟着趋势学)。
第一步:自我诊断 —— 先搞清楚 “自己卡在哪”
列一张 “问题清单”:比如 “销量掉了 30%,是客户少了?还是客单价低了?”“员工离职率高,是工资低?还是没成长空间?”;
找 “核心瓶颈”:比如销量掉了,查数据发现 “老客户不来了”,那核心瓶颈就是 “客户留存差”,不是 “新客户少”;
明确 “突围方向”:比如客户留存差,方向就是 “做老客户维护”(比如发优惠券、定期回访),不是 “砸钱拉新”。
第二步:制定策略 —— 别贪多,先抓 “一个关键点”
找 “差异化卖点”:比如小超市和连锁品牌比,卖点可以是 “社区邻里服务”(代收快递、送菜上门),不是 “低价”;
画 “实施路径”:比如想做送菜上门,先找 50 户老客户试运营,再培训员工送菜,最后推广到整个社区;
定 “小目标”:比如第一个月送菜覆盖 20 户,第二个月让这 20 户的复购率达到 80%,别一上来就想 “覆盖整个社区”。
第三步:执行落地 —— 别只说不做,靠 “团队 + 反馈” 推进
建 “专项小组”:比如做老客户维护,就找 2 个员工专门负责(一个发优惠券,一个做回访),别让所有人都管;
优化 “资源分配”:把钱花在关键点上,比如做送菜上门,先买个小电动车(3000 元),别先花 2 万做广告;
设 “反馈机制”:比如每天看送菜客户的评价,要是有人说 “菜不新鲜”,第二天就调整采购时间(比如早上 5 点去进货)。
第四步:持续优化 —— 别停在 “一次成功”
定期复盘:每周开一次会,看目标完成没(比如送菜覆盖了 20 户,有没有达到?),没完成的话问题在哪;
让团队学:比如送菜员工不会跟客户沟通,就找个销售高手教他们说话技巧;
防风险:比如送菜业务火了,怕竞争对手模仿,就提前和社区物业合作(比如独家代收快递),筑好 “护城河”。
很多老板觉得 “突围要一下子翻身”,其实不是。就像高登志做豆腐,从 40㎡到 7000㎡用了 5 年;马云做阿里巴巴,前三年没收入。关键是守住自己的核心优势(比如你家产品质量好,就别为了低价降质量),同时灵活调整方法 —— 今天试了直播没效果,明天就试试社区团购,慢慢找对路,就能一点点突围成功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