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创业者在突围时总觉得 “卡壳”:要么产品做出来没人买,要么钱很快花光,要么被大公司压得喘不过气。其实这些问题都能归为 6 类核心挑战,咱们结合实际案例拆透:
这是创业初期最容易踩的坑 —— 很多人凭 “我觉得好” 就开工,却没搞懂用户到底 “要不要、愿不愿花钱”。
案例 1:产品与需求错配
有个团队做 “校园社交 APP”,花半年开发了 “匿名聊天、兴趣圈子” 等 10 多个功能,上线后却没学生用。后来调研才发现:学生真正需要的是 “轻量化作业互助工具”(比如拍题对答案、小组分工),而非复杂的社交功能,最后 APP 只能下架。
案例 2:市场验证 “走形式”
一位创业者想开社区奶茶店,只在小区群里问了句 “大家爱喝奶茶吗”,见很多人说 “爱喝” 就租了店、进了设备。结果开业后才发现:小区里多是老人和宝妈,更在意 “性价比”,而他卖的网红款单价 25 元以上,没人愿意常买,3 个月就亏光了启动资金。
案例 3:需求变快没跟上
2021 年教培行业政策调整前,有个做 K12 学科辅导的团队,刚租了大办公室、招了 50 个老师,结果 “双减” 政策落地,学科辅导不让做了。他们没及时转做素质教育(比如书法、编程),最后只能解散团队。
借鉴点:先做 “最小可行产品(MVP)” 试错 —— 比如做奶茶先摆摊测口味,做 APP 先做个简易版(只留核心功能),找 100 个目标用户用、听反馈,确认有人愿意花钱再加大投入。
创业失败的原因里,“没钱” 排第一 —— 要么融不到钱,要么花超了,要么等不到盈利就撑不住。
案例 1:融资难到 “卡脖子”
有个做中小餐饮供应链的团队,想扩大家禽配送范围,需要 200 万资金买冷藏车、建仓库。找银行贷款时,因为没有房产抵押被拒;找 VC 时,对方觉得 “餐饮供应链规模小、利润薄”,不愿投,最后只能放弃扩张,被同行抢占了市场。
案例 2:成本失控 “悄悄烧钱”
一位创业者做电商卖女装,初期没算清成本:直通车推广一天烧 3000 元,库存压了 50 万的货,还租了 100 平的办公室(其实 3 个人用 50 平就够)。结果第一个月营收才 8 万,光成本就花了 15 万,资金链很快断了。
案例 3:盈利周期 “等不起”
某新能源充电桩企业,前期投入 1000 万建了 50 个充电桩,但充电桩盈利靠 “电费差价 + 服务费”,需要 3 年才能回本。可他们只准备了 1 年的流动资金,第 10 个月就没钱交场地租金,只能关掉一半充电桩。
借鉴点:现金流要 “算细账、留余地”——① 初期成本拆成 “必须花”(比如原材料)和 “可暂缓”(比如豪华办公室);② 融资前先找 “小额天使投资”(比如亲友、行业前辈),别一开始就盯着大 VC;③ 算清 “盈亏平衡点”(比如卖多少货能回本),确保流动资金能撑到那个时候。
在成熟市场突围,很容易遇到行业巨头的压制 —— 他们有钱、有人、有口碑,新玩家很难抢份额。
案例 1:资源不对称 “没法比”
有个新奶茶品牌想和喜茶竞争,喜茶有自己的茶园和工厂,原材料成本比它低 30%,还能请明星代言、在热门商圈开店;而新品牌只能从经销商拿货,成本高,只能开在郊区,最后因为价格没优势、没人知道,半年就关门了。
案例 2:品牌壁垒 “打不破”
某团队做国产高端手机,配置和苹果差不多,价格还低 2000 元,但消费者就是不敢买 —— 大家觉得 “苹果质量靠谱、系统好用”,新品牌没口碑,即使线下店员怎么推销,销量也上不去,最后只能转做中低端机型。
案例 3:价格战 “耗不起”
之前共享单车火的时候,有个小品牌想进入市场,结果摩拜、ofo 直接搞 “免费骑”“1 元包月”,小品牌没那么多钱补贴,用户全被抢走,最后只能退出。
借鉴点:别和巨头 “正面硬刚”,找 “细分缝隙”—— 比如喜茶做高端,你就做 “社区平价奶茶”(单价 10-15 元);手机巨头做全品类,你就专注 “老人机”(大按键、长续航),靠 “小而美” 避开直接竞争。
公司小的时候 “靠人情” 能管,一旦扩到几十人、上百人,管理问题就会爆发 —— 没人、决策慢、人心散。
案例 1:招不到、留不住人
有个做软件开发的创业公司,因为给不了大厂的高薪,只能招刚毕业的应届生。好不容易把新人带会了,同行用 “薪资翻倍 + 股权激励” 挖人,核心技术人员走了 3 个,项目直接停滞。
案例 2:决策慢到 “错过机会”
某服装电商公司从 10 人扩到 50 人后,搞了 “多层审批”—— 一个新品要不要上架,要先过产品部、市场部、销售部,再报创始人审批。有次发现 “碎花裙” 突然火了,等流程走完,半个月过去了,市场已经被其他品牌占满,只能压货。
案例 3:文化冲突 “人心散”
一家初创公司早期是 “兄弟文化”—— 不用打卡、报销灵活,后来扩招了一批从大公司来的职业经理人,要求 “严格打卡、按 KPI 考核”。老员工觉得 “不自由”,新员工觉得 “氛围乱”,最后有人离职,业绩也掉了 30%。
借鉴点:管理要 “先搭框架,再调细节”——① 招人时别只看能力,要看 “是否认同公司目标”,初期可以用 “低底薪 + 高提成 / 期权” 留核心员工;② 小公司别搞复杂流程,比如新品决策,定好 “产品部提方案 + 创始人拍板”,最多 2 天内定下来;③ 扩张时把核心价值观(比如 “客户第一”)写清楚,新人入职先培训,避免文化冲突。
在技术驱动的行业(比如 AI、芯片、新能源),没技术或跟不上迭代,很快会被淘汰。
案例 1:研发投入 “烧不起”
有个做 AI 医疗影像的团队,想开发 “肺癌早期检测算法”,但需要买大量医疗数据(单份数据几百元)、雇算法工程师(月薪 5 万起),一年研发投入要 500 万。他们只凑了 200 万,算法刚做出雏形就没钱了,最后只能把专利卖掉。
案例 2:高端人才 “招不到”
某芯片设计公司,想招 “资深芯片架构师”,但这个领域的人才全国没多少,猎头找了 3 个月,要么对方不愿来小公司,要么薪资要到年薪 200 万以上,公司根本承担不起,项目只能延期。
案例 3:技术迭代 “跟不上”
2020 年之前,有个做手机屏幕的厂商,一直做 LCD 屏幕,没及时跟进 OLED 屏幕技术(更轻薄、更省电)。等主流手机品牌都用 OLED 屏幕后,他们的 LCD 屏幕没人要,只能低价甩卖,最后被收购。
借鉴点:技术型创业别 “全靠自己”——① 初期可以和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(比如用他们的实验室、请教授当顾问),降低研发成本;② 招不到高端人才时,先找 “有经验的资深工程师” 带团队,而非一步到位招顶尖专家;③ 紧盯行业技术趋势(比如关注头部企业动态、参加行业展会),提前半年布局迭代。
宏观环境的变化(政策、经济、突发事件)往往猝不及防,小公司抗风险能力弱,很容易受冲击。
案例 1:政策变了 “没准备”
2022 年电子烟新规出台前,有个做电子烟的团队,刚进了 1000 万的货,结果政策要求 “禁止线上销售、包装要加警示语”。他们没及时转做线下门店,线上渠道又被封,库存卖不出去,直接亏光了本金。
案例 2:经济周期 “踩错点”
2019 年底,有个创业者开了家高端亲子会所(单次消费 500 元以上),刚装修好、办了预售卡,2020 年疫情来了,家长不敢带孩子出门,会所停业 3 个月,没收入还得交房租,最后只能倒闭。
案例 3:突发事件 “扛不住”
某做进口家具的公司,2021 年订了一批意大利沙发,结果遇到港口拥堵,货在海上漂了 3 个月才到。客户等不及退了单,公司既要付高额滞港费,又没收入,资金链直接断裂。
借鉴点:提前留 “抗风险缓冲”——① 关注行业政策(比如订阅政府官网、加行业协会群),有政策风吹草动时及时调整(比如电子烟新规前转做线下);② 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(比如做亲子会所可以同时做线上早教课);③ 留 3-6 个月的 “应急资金”,万一遇到突发情况能撑过去。
这些挑战很少单独出现 —— 比如你刚搞定市场需求,可能又遇到巨头打价格战;刚融到钱,可能又因为管理跟不上留不住人。
关键是 “抓阶段重点”:
初期(0-1 年):先搞定 “市场需求” 和 “现金流”,别着急扩规模;
中期(1-3 年):重点补 “管理能力” 和 “技术迭代”,避免人多了反而乱;
后期(3 年以上):关注 “外部环境” 和 “竞争壁垒”,别被政策或巨头突然打垮。
如果你的行业有特殊情况(比如做硬科技要长期研发),可以再针对性聊,咱们一起拆解决方案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