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情绪激动时(比如哭闹、顶嘴),家长若立刻反驳(“你还有理了?”)或压制(“不许哭!”),只会让对抗升级。此时最关键的是:先稳住自己,再回应孩子。
实例:6 岁的轩轩因为妈妈没买他想要的奥特曼卡片,在超市里哭闹:“我就要!你不买我就不走!” 妈妈本来想发火,但想起 “情绪暂停”,深吸了 3 口气,蹲下来轻声说:“妈妈知道你特别想要卡片,没买到很失望,所以才哭对不对?不过现在超市人多,我们先到门口的长椅上坐一会儿,等你哭完,妈妈跟你说说为什么今天不能买,好不好?” (没有指责 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”,也没有强迫 “别哭了”,而是先接纳情绪,再转移场景避免当众对抗)
操作小技巧:若感觉自己要发火,可直接跟孩子说 “妈妈现在有点着急,需要先数 10 个数冷静一下,等下我们好好聊”,说完真的数 10 个数 —— 既给了自己缓冲,也给孩子做了 “情绪管理” 的示范。
孩子闹情绪时,常说 “气话”(比如 “我恨你!”“我再也不跟你玩了”),这其实是他的 “情绪钩子”—— 若家长接话反驳(“你怎么能恨妈妈?”),就会陷入对抗;若用 “共情” 回应,反而能让孩子的情绪 “软下来”。
反例(接情绪钩子):孩子说 “我讨厌你不让我看动画片!”,家长反驳 “我是为了你眼睛好!你还讨厌我?”(孩子会更生气:“就是讨厌!”,对抗升级)
正例(共情化解):家长说 “妈妈不让你看动画片,你特别生气,对不对?就像上次妈妈不让你吃太多冰淇淋,你也觉得不舒服 —— 其实你不是讨厌妈妈,是因为没做成想做的事,心里难受,对吗?”(孩子会慢慢点头:“嗯……”,情绪逐渐平复)
关键:不纠结孩子的 “气话内容”,而是看到话背后的 “情绪需求”—— 他不是真的 “恨你”,只是 “没被满足而难过”。
对抗的根源之一是 “孩子觉得被控制”—— 家长说 “你必须做”,孩子就会本能 “我不做”。若换成 “选择题”,让孩子有一点点 “掌控感”,对抗会大幅减少。
实例 1(吃饭场景):孩子吃饭时玩玩具,家长不说 “快把玩具放下,赶紧吃饭!”(孩子可能会把玩具抱得更紧),而是说 “你想先把玩具放在餐桌旁边,吃完饭再玩?还是先吃 5 口饭,再玩 2 分钟玩具?”(孩子会选 “先吃 5 口”,主动放下玩具)
实例 2(睡觉场景):孩子睡前磨磨蹭蹭,家长不说 “别玩了!赶紧上床!”(孩子会说 “我还没玩够”),而是说 “你想现在抱着小熊上床,还是先跟妈妈读 10 分钟绘本再上床?”(孩子会选 “读绘本”,主动结束玩耍)
原理:孩子需要 “被尊重”,哪怕是小事的选择权,也能让他从 “对抗者” 变成 “合作者”。
情绪激动时,孩子听不进道理,强行争论只会引发对抗。不如等双方都平静后,一起 “复盘” 刚才的事情,既避免当下对抗,还能教孩子学会处理情绪。
实例:晚上孩子平静后,妈妈跟轩轩聊:“下午在超市,你因为没买到奥特曼卡片哭了,妈妈也有点着急 —— 你现在想想,当时除了哭,还有别的办法吗?” 轩轩说:“我不知道……” 妈妈继续引导:“比如你可以跟妈妈说‘我特别想要这张卡片,能不能下次生日作为礼物送给我?’,这样妈妈就知道你的想法了,也不会着急啦。” 轩轩点点头:“下次我试试!”
注意:复盘时不指责 “你刚才不该哭”,而是聚焦 “下次怎么做更好”—— 让孩子感受到 “妈妈在帮我,不是在怪我”,下次遇到类似情况,就不容易用对抗的方式解决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 咨询(发送999领取《实体店新媒体营销全集》)
想逆袭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一边学一边实操落地,不清楚就咨询你的专属智囊团服务专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