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情绪激动时(哭闹、发脾气),大脑的 “情绪中枢” 会占据主导,此时讲道理如同 “对牛弹琴”。教育实践中,我见过太多家长急于纠正行为,反而让矛盾升级。
实例:4 岁的朵朵因为妈妈没买喜欢的冰淇淋,在超市打滚哭闹。妈妈没有指责 “你怎么这么任性”,而是蹲下来,和她平视,轻轻拍后背说:“妈妈看到你现在特别失望,因为没吃到想吃的冰淇淋,对不对?” 朵朵愣了一下,哭声变小,妈妈继续说:“妈妈知道你很想吃,咱们现在先回家,明天妈妈提前带你过来买,好不好?” 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后,情绪很快平复。
核心:先共情 “命名情绪”,再谈解决方案,孩子才愿意听。
“你信息” 自带指责感,会触发孩子的防御心理;“我信息” 则聚焦感受与事实,让孩子感受到 “我们是一边的”。
实例:6 岁的浩浩写作业时频繁走神,爸爸如果说 “你怎么又不专心!”,孩子可能会反驳 “我没有”;但换成 “爸爸看到你写了 20 分钟作业,换了 3 次笔、看了 5 次玩具,有点担心你写不完作业会着急”,浩浩会更愿意回应:“我觉得题目有点难,不想写”。
核心:不说 “你错了”,只说 “我看到的事实 + 我的感受”,孩子才会敞开心扉。
很多家长习惯 “边听边评判”“边听边支招”,却忘了孩子倾诉的核心需求是 “被理解”,而非 “被解决”。
实例:8 岁的乐乐放学回家说 “我再也不想和小雨做朋友了!”,妈妈放下手中的家务,坐在他身边,看着他的眼睛说:“哦?发生什么事了?” 乐乐说 “她今天不和我玩,还跟别人说我坏话”,妈妈回应 “嗯,那你一定很伤心吧?” 乐乐继续说 “我找她问,她还不理我”,妈妈接着说 “然后呢?你之后怎么做的?” 全程妈妈没有说 “你别想太多”“她可能不是故意的”,只是耐心倾听,最后乐乐自己说 “其实我明天想再找她问问清楚”。
核心:放下手机、放下评判,用 “嗯”“然后呢”“原来是这样” 引导孩子说透,情绪会在倾诉中自然释放。
低龄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情绪,只能通过哭闹、发脾气传递需求。我们需要帮孩子建立 “情绪词汇库”,让他们知道 “自己现在是什么感受”。
实例:可以和孩子一起读《我的情绪小怪兽》《菲菲生气了》等绘本,读完后问:“你今天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滑梯,是不是像小怪兽的黄色一样,很开心呀?” 也可以玩 “情绪脸谱游戏”:画一张笑脸、哭脸、怒脸,孩子感受到情绪时,让他指出对应的脸谱,再说说 “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”。
我曾遇到一个 3 岁的孩子,之前只会用 “嗷嗷哭” 表达不满,通过绘本和游戏,他慢慢会说 “我现在像菲菲一样,生气了,因为哥哥抢我积木”,沟通效率大大提升。
日常碎片化的沟通难以深入,固定一个 “无干扰的情绪时刻”,能让孩子形成 “有感受就可以跟爸妈说” 的认知。
实例:每天睡前 10 分钟,和孩子进行 “情绪分享会”。家长可以先示范:“妈妈今天最开心的事是帮同事解决了一个难题,最不开心的事是早上堵车迟到了,有点着急。” 孩子会模仿着分享:“我今天最开心的是老师表扬我画画好看,最不开心的是小明把我的彩笔弄坏了。” 此时家长不用急着说 “下次别跟他玩”,而是回应 “被表扬一定很骄傲吧!彩笔坏了确实会难过,咱们明天看看能不能修好不?”
核心:家长先 “暴露” 自己的情绪,孩子才敢放心分享,长期坚持会形成亲密的沟通默契。
孩子的情绪处理方式,完全复制于父母。如果家长遇到挫折就暴躁、遇到委屈就抱怨,孩子也会习得同样的模式。
实例:妈妈做饭时不小心打翻了菜盘,没有发脾气说 “真倒霉!”,而是深吸一口气说:“哎呀,菜洒了,妈妈有点懊恼,不过没关系,我们先把地上收拾干净,再煮一碗面,很快就能吃饭啦。” 旁边的 5 岁孩子看在眼里,下次自己不小心打翻水杯时,也会学着说:“妈妈,我打翻水杯了,有点不好意思,我来擦干净。”
核心:不用刻意 “表演”,而是在真实场景中展现 “冷静面对情绪、积极解决问题” 的过程,孩子会自然模仿。
|
雷区类型 |
错误示范 |
正确做法 |
|
否定感受 |
“这有什么好哭的!”“这点小事至于吗?” |
“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 / 生气,想哭就哭一会儿,我陪着你。” |
|
急于支招 |
孩子说 “作业太难了”,立刻说 “我来教你,第一步……” |
先问:“你觉得难在哪里呀?是题目看不懂,还是不会算?你需要我帮你想想办法吗?” |
|
情绪对抗 |
孩子哭闹时,家长也吼叫:“你再哭我就不理你了!” |
先冷静自己:“妈妈现在有点着急,需要深呼吸 3 次,我们再慢慢说。” (给孩子情绪缓冲) |
和孩子一起画一个温度计,1 级代表 “有点不开心”,5 级代表 “中等生气”,10 级代表 “非常愤怒”。
实例:孩子因为爸爸没陪他玩而发脾气,家长可以问:“宝贝,你现在的情绪是温度计上的几级呀?” 孩子说 “8 级!”,家长回应:“8 级生气呀,那一定特别不好受。咱们想想,怎么做能让情绪降到 3 级呢?是让爸爸现在陪你玩 10 分钟,还是吃个小零食平复一下?”
这个练习能帮孩子量化情绪,也让家长精准捕捉孩子的状态,避免盲目安抚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 咨询(发送999领取《实体店新媒体营销全集》)
想逆袭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一边学一边实操落地,不清楚就咨询你的专属智囊团服务专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