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情绪激动时,“道理” 是听不进去的 —— 就像我们难过时不想被人说 “别矫情” 一样。
实例:4 岁的朵朵因为弟弟抢了她的绘本哭闹不止,妈妈第一时间蹲下来,轻轻拍她的背说:“妈妈看到你眼睛红红的,肯定特别生气对不对?弟弟没问就拿你的书,你觉得自己的东西被抢走了,很委屈,是吗?” 朵朵哭着点头,妈妈继续说:“那我们等你哭完,一起跟弟弟说‘要借绘本得先问姐姐同意’,好不好?” 不到 2 分钟,朵朵的哭声就小了 —— 她感受到了 “被看见”,情绪自然降温。
关键:先描述孩子的情绪 + 共情原因,再谈解决方案。
“你信息” 会让孩子觉得 “我错了”,进而防御;“我信息” 会让孩子觉得 “妈妈懂我”,愿意沟通。
反例(你信息):孩子不小心打翻牛奶,家长说 “你怎么这么笨!又把牛奶弄洒了!”(孩子会紧张、反驳 “不是我故意的”)
正例(我信息):家长深吸一口气说 “妈妈看到牛奶洒在地上,有点着急 —— 因为要收拾很久,而且你可能会滑倒。如果是我不小心打翻东西,也会有点不好意思呢”(孩子会主动说 “妈妈我帮你擦”)
公式:我看到 + 具体场景 + 我的感受 + 共情孩子(如果是我也会…)
孩子的情绪是 “模糊的”,需要家长帮他 “命名”。抽象的 “开心”“生气”,不如用 “具体事物” 帮他理解。
实例 1(绘本延伸):读《我的情绪小怪兽》后,每次孩子有情绪,就问:“你现在的感觉像哪个颜色的怪兽呀?是红色的生气怪兽,还是蓝色的难过怪兽?” 5 岁的天天抢不到玩具时,会说 “我是红色怪兽!”,家长就知道他现在在生气。
实例 2(生活即时引导):孩子因为没吃到想吃的冰淇淋撅嘴,家长说 “你现在是不是有点‘小失望’?就像上次妈妈答应带你去公园,结果下雨去不了一样,那种有点不开心的感觉”—— 用孩子经历过的场景,帮他理解新的情绪词汇。
工具推荐:情绪脸谱图、情绪小玩偶(开心兔、生气熊)
不用刻意 “找话题”,利用碎片化时间,让孩子知道 “感受可以随时说”。
实例:睡前 10 分钟,妈妈和孩子聊:“今天幼儿园里,你最‘开心’的一件事是什么?有没有‘有点不开心’的事呀?” 孩子说 “开心的是和乐乐一起搭积木,不开心的是他不让我用蓝色积木”。妈妈回应:“哦,被朋友拒绝确实会有点难过。那下次你可以问问他‘能不能轮流用蓝色积木呀’,我们一起试试好不好?”
关键:不评判 “这件事有什么好开心 / 难过的”,只倾听 + 轻轻引导,不强迫孩子说细节。
孩子是 “情绪模仿者”,你怎么处理情绪,他就会怎么学。
实例:爸爸赶时间送孩子上学,结果堵车了,爸爸没有骂 “真倒霉!要迟到了!”,而是对孩子说:“爸爸现在有点‘着急’,因为怕你上学迟到。我们一起做 3 次深呼吸,然后听听儿歌,慢慢等,好不好?” 说完自己先深呼吸,孩子也跟着学。后来孩子自己出门忘带水壶,没有哭闹,而是说 “我有点着急,我们回家拿吧,下次我会记得检查”。
误区:不要在孩子面前 “压抑情绪”(假装没事),也不要 “发泄情绪”(吼叫、摔东西),而是 “表达情绪 + 积极应对”。
|
错误方式 |
实例 |
正确做法 |
|
否定感受 |
孩子怕黑哭,家长说 “这有什么好怕的!胆小鬼” |
“妈妈知道你怕黑,觉得有点不安,妈妈陪着你,我们开个小夜灯好不好?” |
|
急于给方案 |
孩子说 “我不想上幼儿园”,家长立刻说 “不行!必须去” |
“你不想上幼儿园,是因为想妈妈,还是和小朋友闹矛盾了?你想先说说,还是妈妈帮你想想办法?” |
|
情绪对抗情绪 |
孩子哭闹,家长吼 “别哭了!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” |
先沉默 30 秒,等孩子哭声变小,再轻声说 “妈妈知道你很委屈,哭完我们再聊” |
和孩子一起画一个温度计,1-3 级是 “有点情绪”(比如有点不开心),4-7 级是 “情绪有点激动”(比如生气、难过),8-10 级是 “情绪爆发”(比如大哭、打滚)。
实例:孩子想买玩具没买到,哭闹着躺在地上,家长问:“你现在的情绪是温度计上的几级呀?” 孩子说 “9 级!” 家长说:“我们一起把它降到 5 级好不好?先抱一抱(降到 7 级),再喝口水(降到 5 级),然后我们聊聊,下次怎么才能买到这个玩具”—— 帮孩子把 “抽象的情绪” 变成 “可操作的调节目标”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 咨询(发送999领取《实体店新媒体营销全集》)
想逆袭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一边学一边实操落地,不清楚就咨询你的专属智囊团服务专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