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热门赛道里创业,就像在拥挤的马拉松赛道上跑步 —— 前有巨头挡路,后有新玩家追赶,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。但反过来,赛道越热,意味着需求越旺盛:比如前两年的 AI 客服 SaaS、新能源充电桩赛道,有人半年倒闭,有人却能年入千万,核心差距就在于是否避开了 “同质化陷阱”,提前建好了 “防护墙”。
想要在这场竞赛中活下来、跑在前,关键要做好三件事:建 “护城河”、练 “应变力”、守 “安全线”,具体可落地的策略如下:
热门赛道里,“跟风做产品” 必死,只有找到自己的 “独家优势”,才能站稳脚跟。
1. 垂直领域 “钻冷门”:小赛道也能当 “老大”
不要盯着巨头扎堆的 “大市场”,而是找他们看不上、小公司又能做好的 “细分需求”。
案例 1:深圳有家 20 人小公司,没跟巨头抢 “AI 肺部影像诊断” 市场,反而聚焦 “儿童罕见病基因测序解读”—— 专门为儿科医院做 “基因报告简化版”(把专业的基因数据转化为医生能快速看懂的诊疗建议)。因为这个领域需要懂儿科临床 + 基因技术的复合人才,巨头嫌市场小不愿投入,小公司反而用 1 年时间拿下全国 30% 的儿科医院客户,成了这个细分赛道的 “隐形冠军”,毛利率高达 60%。
案例 2:做跨境电商 ERP 的公司,别人都做 “订单管理”“物流跟踪” 等基础功能,有家公司却深耕 “多平台库存实时同步”—— 能对接亚马逊、Shopify、Temu 等 12 个平台的接口,还能根据不同国家的物流时效,自动计算 “该往海外仓补多少货”。这个技术需要花 6 个月对接接口、调试算法,小公司很难复制,他们靠这个功能把客户留存率做到 80%,远超行业平均的 40%。
2. 绑定用户:让客户 “想换也换不了”
不是靠低价留客户,而是让客户 “换工具 = 添麻烦”,甚至 “把客户变成自己人”。
生态绑定:石墨文档不只是做在线协作文档,还推出 “团队空间”—— 把公司的文档、表格、思维导图全存在一个空间里,还能对接企业微信的审批流程。员工用习惯后,想换其他工具就得重新整理几百份文件、改审批流程,迁移成本极高,所以很多公司一旦用了就很难换。
社群运营:元气森林早期做气泡水时,建了 500 人的 “元气体验官” 社群,让用户投票选新口味(白桃味就是社群票选第一)、提包装改进建议。有用户说 “瓶盖太难拧”,他们 3 周就优化了瓶盖设计;用户说 “想喝低糖版”,他们马上推出 “0 糖款”。用户觉得 “自己参与了产品设计”,不仅复购率高,还主动在小红书、抖音帮品牌宣传,这个社群成了新品冷启动的核心渠道。
热门赛道的风向变得快,比如 2023 年 AI 绘画火了,2024 年就转向 AI 视频生成,跟不上就会被甩下。关键是要 “提前感知变化、快速试错”。
1. 建 “预警雷达”:小公司也能低成本盯趋势
不用像大公司那样盯专利库、学术顶会,找 3 个接地气的渠道就能感知风向:
盯用户吐槽:做宠物智能喂食器的公司,每天刷抖音、小红书的 “宠物主人” 评论,发现很多人说 “出门时喂食器断网,宠物就没饭吃”。他们 3 天就推出 “离线应急喂食” 功能(断网后自动按预设时间喂食),比同行快了 2 个月,一下子卖爆了,单月销量从 500 台涨到 2000 台。
盯投资人动态:关注红杉、真格等 VC 的公众号(比如 “红杉汇”“真格基金”),他们会发赛道分析。有个做跨境直播的团队,从 “真格基金” 的文章里看到 “东南亚直播电商增速超 50%”,马上用 1 个月时间测试东南亚市场,比同行早 3 个月布局,现在成了 TikTok 东南亚直播的头部服务商之一。
2. 小成本试错:别等 “完美产品”,先做 “能用的版本”
很多创业者死在 “想把产品做到 100 分再上线”,其实用 “最小可行产品(MVP)” 测试,花小钱就能避大坑。
案例:想做 “社区生鲜团购”,不用先开发完整 APP,而是用 “微信小程序 + 微信群” 试水:先建 3 个小区的微信群,发手写的生鲜报价单(比如 “圣女果 5 元 / 斤,下午 4 点前接龙,明天送货上门”),用户在群里接龙下单,创始人自己去批发市场拿货、送货。2 周后发现:每个群每天能有 50 单,用户最在意 “水果新鲜度” 和 “送货时效”。这时再正式开发带 “支付功能 + 订单跟踪” 的小程序,前期只花了几百块微信群红包钱,就避免了开发 APP 花几十万却没人用的风险。
3. 灵活组队:小团队比大公司反应快
大公司靠流程,小公司靠 “灵活”,用 “小团队攻坚” 模式,能快速落地新想法。
案例:杭州有家做短视频工具的公司,没有固定部门,而是按 “项目组” 组队:要做 “AI 自动剪口播视频” 功能,就从产品、技术、运营里各抽 1 人,组成 3 人小团队,给 2 个月时间,目标是 “做出能剪 1 分钟口播视频、用户试用率达 30%”。团队不用走复杂审批,自己定进度,1 个半月就完成了,还额外加了 “字幕自动匹配方言” 功能(用户反馈 “北方客户需要东北话字幕”),上线后 3 个月就带来了 5000 付费用户。
热门赛道里,大家都做 “差不多的产品”,比如 AI 客服机器人,你能答 “订单问题”,我也能答,这时必须找到 “差异化武器”。
|
差异化策略 |
中小公司可落地案例 |
关键动作(创业者能直接抄的步骤) |
|
技术代差突破 |
做户外电源的公司:别人充电要 8 小时,他们花 1 年研发,把充电时间降到 3 小时,研发投入占比 18%(同行平均 5%) |
1. 把利润的 15%-20% 投研发;2. 聚焦 “一个核心技术”(别贪多);3. 找行业老师傅合作(不用养全职高端人才) |
|
用户体验重构 |
做在线教育的公司:别人做 “1 小时长视频 + 作业”,他们拆成 “10 分钟短视频 + 1 道随堂测试”,还加 “知识点弹窗”(点弹窗看公式推导) |
1. 找 10 个用户录 “使用产品的痛点视频”;2. 把 “复杂步骤” 拆成 “3 步以内”;3. 每改一个功能就找 5 个用户测试 |
|
商业模式创新 |
做共享充电宝的公司:别人 “按小时收费”,他们推 “39 元包月,随便用” |
1. 算清楚 “包月后用户用多少次能不亏”;2. 先在 1 个商圈测试(别全国铺开);3. 用 “包月 + 单次收费” 组合(满足不同用户) |
|
文化价值绑定 |
做女装的 “步履不停”:用有机棉做衣服,包装用可降解玉米纤维袋,吊牌印 “这件衣服节约 200 升水” |
1. 找一个用户在意的价值观(环保、小众设计);2. 把价值观落地到产品细节(不是只喊口号);3. 让用户参与 “价值观活动”(比如 “买衣服捐 1 元给环保组织”) |
热门赛道总有 “泡沫期”(比如 2021 年的社区团购),很多公司死在 “现金流断了”“核心人才走了”,所以必须提前建 “抗风险墙”。
1. 现金流:留够 “18 个月的饭钱”
案例:广州有家做跨境电商的公司,2022 年行情好时,没把利润都投去开新店铺,而是留了 200 万现金(够 18 个月房租 + 工资),还开发了 “代运营业务”—— 帮其他公司做亚马逊店铺运营。2023 年跨境物流涨价,很多公司因为现金流断了倒闭,他们靠代运营的稳定收入(每月 10 万)和预留现金,不仅活下来,还趁机以低价收购了 2 家小公司。
关键动作:1. 每月算 “现金流预警线”(比如现金只够 6 个月,就马上砍非必要支出);2. 做 “2 个以上收入来源”(比如卖产品 + 做服务);3. 不盲目扩张(比如开新公司、招很多人)。
2. 人才:别让 “核心员工走了就垮了”
案例:深圳有家做 APP 开发的公司,核心岗位(比如 iOS 开发)都配 “AB 角”:一个资深的负责核心功能,一个年轻的跟着学,平时一起做项目。有次资深 iOS 开发突然离职,年轻的员工因为跟着做过所有功能,马上就能接手,项目没停摆。他们还给核心员工发 “虚拟股权”:技术负责人干满 2 年能拿 5% 虚拟股权,每年分公司利润的 5%,这几年核心员工几乎没人离职。
关键动作:1. 核心岗位必须有 “替补”(哪怕让新人跟着学);2. 用 “股权 / 分红” 绑定核心员工(不用一开始就给,设 “干满 2 年” 的条件);3. 别让一个人掌握 “所有关键资源”(比如客户联系方式、核心代码)。
热门赛道不是一直热,有 “上升期”“泡沫期”“衰退期”,能踩准周期的人,才能赚大钱。
1. 卡位 “基础设施”:在赛道早期,先做 “卖水的人”
比如 2020 年 AI 刚开始火时,很多公司都去做 AI 应用(比如 AI 绘画、AI 写作),有家小公司却做 “AI 模型训练数据集”—— 专门给 AI 绘画公司提供 “标注好的风景图片”“人物图片”。因为当时很多公司想做 AI 绘画,但没精力做数据集(标注 1 万张图片要花 10 万),这家公司靠卖数据集,在 AI 应用公司还在烧钱时就实现了盈利,后来 AI 绘画爆发,他们的数据集成了百度、字节等大公司的必买品。
关键逻辑:技术变革早期,“基础设施” 比 “应用” 更稳 —— 就像互联网早期,先做服务器、域名的公司,比做网站的公司先赚钱。
2. 跨周期储备:行情好时 “存钱”,行情差时 “捡漏”
泡沫期(比如 2021 年新能源赛道):别跟风扩张,而是储备资源。有家做充电桩的公司,当时没盲目开门店,反而用利润买了 “充电桩核心部件” 的库存,还跟上游厂家签了 “长期低价供货协议”。
衰退期(2022 年赛道降温):很多公司因为部件涨价没钱进货,这家公司却能以低价拿货,还把多余的部件卖给其他公司,赚了一笔;回暖期(2023 年):他们又能快速扩产,抢占市场。
热门赛道的淘汰,往往不是 “被对手打败”,而是 “自己停在原地”。比如诺基亚,当年功能机做得再好,没跟上智能手机的趋势,最后还是倒闭;而华为在手机业务最火时,就开始投入鸿蒙系统和汽车业务 —— 虽然当时鸿蒙手机用户少、汽车业务亏损,但现在鸿蒙成了对抗安卓的关键,汽车业务也成了新的增长点。
记住:在热门赛道里,“跑得最快” 不如 “应变最快”。真正的生存之道,是让 “变化” 成为你的习惯 —— 每做一段时间,就停下来想想:我的 “护城河” 还够深吗?行业有没有新趋势?我的次级业务能不能变成未来的主力?
就像跑步比赛,别人都在盯着眼前的跑道加速,而你每跑一段就自己铺一段新跑道 —— 这样就算后面赛道变了,你也能第一个冲出去。
这适合您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商业策划、实操指导、投资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(发送999领取《实体店新媒体营销全集》)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