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人愿意承认“寒窗十几年,毕业即失业”,但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个别问题——它是宏观经济、教育体系、企业需求、个人选择和信息差拧成的“死结”。每个环节都在发力,却合力把毕业生推到了“想找的找不到,能找的不愿找”的尴尬境地。
不是毕业生不想干活,是市场能提供的“坑”出了问题。
1.经济增速放缓,企业先“砍岗位”。经济下行时,企业首先压缩的就是“新人招聘计划”,毕竟保住老员工比培养新人更稳妥,能分给毕业生的“蛋糕”自然变小。
2.产业升级“脱节”,技能用不上。传统工厂、低端服务业在收缩,需要的人越来越少;而人工智能、大数据这些新行业,又嫌毕业生“没真本事”。最后就是“毕业生会的没人要,企业要的没人会”,这就是所谓的“结构性失业”。
3.好岗位都挤在“大城市”。一线城市、新一线城市攥着80%的优质岗位,中小城市和基层岗位要么工资低,要么没发展,毕业生扎堆往大城市挤,哪怕几百人抢一个岗位也认,竞争能不激烈吗?
4.行业政策“急刹车”,相关专业直接“躺枪”。前几年教培、房地产、互联网一被调控,这些行业的招聘需求直接“腰斩”,学师范、土木、电商的毕业生,瞬间从“热门专业”变成“就业困难户”。
高校一直在培养毕业生,但没跟上市场的“节奏”。
1.扩招扩出“就业内卷”。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在创新高,劳动力市场早就“供大于求”,比如2024年毕业生超1179万,岗位增长速度却没跟上,等于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。
2.专业设置“慢半拍”。学校开专业像“拍脑袋”:十年前火的专业现在还在招,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这些急需人才的专业,要么没资质开,要么课程还是“理论套理论”,学完到企业还是“从零开始”。
3.只教“纸上谈兵”,不练“真本事”。课堂上教的是公式和理论,实习要么走过场,要么没机会,毕业生动手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为零——企业要的是“能直接上手的人”,不是“只会背书的学生”。
4.就业指导“走过场”。学校的就业办大多只发招聘信息、讲政策,没人教你怎么写简历、怎么面试,更没人帮你规划“到底适合什么工作”,等于把毕业生“裸奔”推向市场。
企业的招聘逻辑,把毕业生逼进了“死循环”。
1.“经验悖论”:没工作=没经验=找不到工作。企业张口就要“1-3年工作经验”,可毕业生哪来的经验?除非毕业前就“提前上班”,不然永远迈不过“第一关”。
2.学历“通货膨胀”:本科不够,硕士来凑。以前本科能进的企业,现在要硕士;以前硕士能去的岗位,现在要985硕士。普通本科、专科生直接被“卡学历”,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。
3.怕花钱,不想“培养人”。经济不确定时,企业怕招了新人还要花钱培训,万一留不住就亏了,所以宁愿招有经验的“熟手”,也不愿给毕业生“试错机会”。
4.就业歧视“藏不住”:性别、学校、地域都是“门槛”。女毕业生会被问“什么时候结婚生娃”,非985/211的简历直接“石沉大海”,甚至有些企业还挑“户籍”——这些隐形歧视,直接把一部分毕业生排除在外。
别怪毕业生“挑”,但有些选择确实把路走窄了。
1.就业观“拧巴”:高不成,低不就。心里只想进体制、去大厂、拿高薪,觉得基层岗、中小微企业“不体面”“没前途”,结果“好岗位抢不到,普通岗位不愿去”,出现“有业不就”和“无业可就”并存的怪象。
2.能力“跟不上需求”:专业不精,软实力还差。要么专业课学了个“一知半解”,要么沟通、协作、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没有,企业招进去还要“从头教”,自然不愿要。
3.没规划,瞎投简历。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,也没目标行业,简历“海投”几十上百份,要么石沉大海,要么面试时答非所问,越投越迷茫。
4.心理承受力“太差”:一受挫就放弃。面试被拒几次就焦虑、沮丧,不敢再投简历,甚至“躺平”逃避,忘了就业本就是“不断试错”的过程。
哪怕岗位和人匹配,也会被“信息堵在中间”。
1.招聘信息“真假难辨”:网上的招聘信息要么过时,要么是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虚假岗位,毕业生花大量时间筛选,最后还是找不到靠谱的。
2.匹配效率“太低”:企业要的人在学校,学校的人不知道企业要什么。招聘会、招聘网站都是“广撒网”,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,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,两边都浪费时间。
3.实习机会“两极分化”:好的实习岗位都被名校生“抢走”,普通高校的学生要么没实习,要么实习就是“打杂”,没法积累有效经验,找工作时更没竞争力。
1.总量矛盾:毕业生太多,岗位不够;
2.结构矛盾:人会的技能,岗位不要;岗位要的技能,人不会;
3.观念矛盾:想做的工作没人要,能做的工作不想做;
4.系统矛盾:宏观经济、教育、企业、个人,每个环节都有问题,凑在一起就成了“死结”。
就业难不是“毕业生一个人的事”,需要政府、高校、企业、个人“四方发力”:
政府:把“蛋糕”做大,多扶持中小微企业、新兴产业,创造更多岗位;同时给政策,鼓励毕业生去基层、去欠发达地区,减少“扎堆内卷”。
高校:别再“闭门造车”,专业设置跟着市场走,多搞“校企合作”,让学生能去企业实习、练手;就业指导要“精准”,帮学生规划职业、提升求职技能。
企业:别再“只招熟手”,给毕业生“试错机会”,比如搞“管培生计划”,自己培养人;同时去掉“隐形歧视”,给所有人公平竞争的机会。
个人:放下“高预期”,先就业再择业,基层岗、中小微企业也能积累经验;多练专业技能和软实力,提前规划职业,别瞎投简历;面试受挫别放弃,就业本就是“越试越顺”的过程。
大学生就业难不是“无解”,但需要每个人都正视问题——别把责任全推给毕业生,也别让毕业生独自承受压力。只有整个系统的“齿轮”重新转起来,才能让“毕业即就业”不再是奢望。
如果需要,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“大学生就业破局行动清单”,把政府、高校、企业、个人的具体行动拆分成可落地的步骤,方便更直观地参考。
这适合您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商业策划、实操指导、投资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