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购物车
企业家必看:用第一性原理破局创新的实操方法
  • 企业家必看:用第一性原理破局创新的实操方法

企业家必看:用第一性原理破局创新的实操方法

企业家必看:用第一性原理破局创新的实操方法,用第一性原理进行颠覆式创新,颠覆性创新能级最低原理,颠覆式创新意味着什么,用第一性原理构建思考系统,原创性和颠覆性的文学史,颠覆性创新是指,做智能家居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,第一性原理在创新创业中,第一性原理本质举例应用如何做,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做颠覆式创新,第一性原理书籍免费阅读,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密度泛函理论,第一性原理书籍pdf,马斯克第一性原理思维导图,第一性原理书籍,第一性原理 21堂科学通识课,第一性原理哲学亚里士多德,第一性原理亚里士多德原话,第一性原理的思维,原创性颠覆性创新,颠覆式创新的含义,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,传统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,第一性原理和创新,颠覆性创新理论,颠覆性创新的例子,什么是颠覆性创新,颠覆式创新经典案例,颠覆式的创新,颠覆式创新的方式包括技术创新,颠覆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,变革创新又叫颠覆式创新,颠覆式创新案例
加入 XUEYIXUE 您的经验,就是价值;您的浏览,也能创收!

企业家必看:用第一性原理破局创新的实操方法


分类:学销售 作者:量子象限_0 发布时间:2025-09-17 23:00:12 浏览:21 次 关注作品 举报

做企业常陷 “跟着同行跑、成本下不来、创新没方向” 的困境,第一性原理不是玄乎的理论,而是帮你 “扒掉行业伪装、抓本质解难题” 的工具。核心就四步:拆透问题、重构方案、落地验证、看标杆学经验,每一步都对准你最头疼的痛点。


一、解构问题:先搞清楚 “钱到底花在哪、坑到底在哪”


很多时候我们被 “行业惯例” 绑住 —— 比如 “做火箭就得找外包”“造电池必须买成品电芯”,但拆解后会发现,大部分成本是 “中间商溢价” 或 “没必要的环节”。


1. 物理分解法:把业务拆成 “最小零件” 算成本


痛点:不知道成本高在哪,只敢跟着同行定价;想优化产品,却找不到突破口。

拆解逻辑:要么按 “空间维度” 拆产品(比如电动汽车 = 电池 + 电机 + 电控 + 车身,每部分单独算成本),要么按 “时间维度” 拆流程(比如产品研发 = 需求调研→方案设计→工程实现→测试迭代,每个环节看是否浪费)。

企业家实操案例:马斯克做 SpaceX 时,先拆 “火箭发射” 的成本构成 —— 发现传统报价里 70% 是 “组装溢价”(外包商层层加价),原材料成本其实很低。后来他自己建供应链,直接采购铝合金、钛合金,把这部分溢价全砍掉。

你能这么用:比如做家电,拆 “冰箱成本”= 压缩机 + 外壳 + 控制系统 + 物流,看哪部分是 “别人赚了差价”,能不能自己找源头供应商;做服务,拆 “客户成交流程”= 获客→咨询→签约→交付,看哪步耗时长、耗钱多,直接优化。


2. 逻辑解构法:扒掉 “行业约定俗成” 的伪装


痛点:总觉得 “大家都这么做,肯定改不了”,比如 “线下店必须租黄金地段”“贷款必须看抵押物”,被困在固定思维里。

拆解逻辑:先列行业里 “没人质疑的规矩”,再逐个问 “这真的必要吗?是事实还是习惯?”

企业家实操案例:SpaceX 刚做火箭时,行业默认 “火箭只能用一次”,但他们拆解后发现:火箭的核心是材料(铝合金 + 钛合金 + 碳纤维),这些材料用完后没坏,只是燃料没了 ——“只能用一次” 根本不是物理限制,而是行业习惯。这就为后来 “火箭回收” 埋下伏笔。

你能这么用:比如做餐饮,行业默认 “必须有堂食店”,你可以问 “客户真的需要进店吗?还是只需要‘好吃 + 快送’?”—— 答案如果是后者,就能砍掉门店租金,做 “中央厨房 + 外卖” 模式,成本直接降 30% 以上。


二、重构方案:从 “本质事实” 出发,找新路径


拆解完问题,就不能再 “跟着别人走”,要从 “不可变的基本事实”(比如物理定律、成本底线)推导新方法,这才是创新的核心。


1. 确认基本原理:找到 “不能再让步的底线事实”


痛点:想创新却怕踩坑,不知道 “哪些事肯定能成”;想降本却怕影响质量,不敢动核心环节。
核心逻辑:先找 “不会变的公理”—— 比如 “电池的成本底线是原材料价格”“用户买东西的本质是‘解决需求’不是‘买品牌’”,再围绕这些事实做方案。
企业家实操案例:特斯拉造电池前,先算 “原材料成本”—— 锂、钴、镍等材料,按国际价算下来,1kWh 电池的原材料成本只有 80 美元(当时市场上成品电池要 200 美元以上)。这个 “80 美元” 就是基本事实,所以他们决定自己建超级工厂,绕开电池供应商,直接生产,把成本压到 100 美元以内,还不影响质量。

你能这么用:比如做护肤品,先算 “有效成分成本”—— 比如玻尿酸 1g 成本只要几块钱,而市面上含玻尿酸的面霜要卖几百块,中间全是 “品牌溢价 + 渠道费用”。你就可以围绕 “高浓度有效成分 + 平价” 做产品,用 “成分透明” 打动用户,避开和大牌拼品牌。


2. 逻辑推演:从 “基本事实” 算出来的新方法


痛点:想做新技术(比如 AI、新能源),却不知道 “投入产出比到底怎么样”,怕投了钱打水漂。

推演逻辑:从基本事实出发,算 “最坏情况的成本”“最好情况的收益”,再判断要不要做。

企业家实操案例:SpaceX 算 “火箭回收” 的账时,基本事实是 “火箭材料成本占比低,重复使用能省掉 90% 的制造成本”—— 他们算过:一次发射,原材料 + 燃料成本 1000 万美元,造新火箭要 1 亿美元;如果能回收,每次维修只要 200 万美元,相当于每次发射成本从 1 亿降到 1200 万。就算前几次回收失败,只要最终成功,成本也能降下来,所以敢持续投钱试。

你能这么用:比如你想做 “AI 客服替代人工”,基本事实是 “人工客服每人每月成本 5000 元,AI 客服一次性投入 10 万,后续每月维护 5000 元”—— 你可以算:如果有 10 个客服,人工每月 5 万,AI 每月 5000,10 万投入 2 个月就能回本,就算 AI 初期有 10% 的问题解决不了,搭配 1 个人工兜底,成本还是降 60%,这就值得做。


3. 跨界重构:把其他行业的 “本质方法” 拿过来用


痛点:自己行业卷不动了,想找新方向却没思路;不知道怎么把新技术(比如生物学、物理学原理)用到自己业务里。

核心逻辑:A 行业的 “基本原理”,可能是 B 行业的 “创新钥匙”—— 比如 “生物学的遗忘曲线”“物理学的能量守恒”,本质是 “规律”,能跨行业用。

企业家实操案例:有个在线教育机构,原来的课程是 “一次讲 2 小时,学员记不住”,后来用 “遗忘曲线”(本质是 “人会在 1 天、3 天、7 天后忘记大部分内容”)重构课程:把 2 小时内容拆成 10 个 10 分钟小视频,学完当天推 1 次复习题,3 天后推 1 次案例,7 天后推 1 次实操 —— 学员知识留存率直接提升 50%,续课率涨了 35%。

你能这么用:比如做零售,把 “生物学的‘优胜劣汰’” 用到选品上 —— 每月看每个商品的销量,淘汰末尾 20% 的 “滞销品”,把货架 / 库存留给卖得好的,库存周转率能提升 40%;做制造业,把 “互联网的‘快速迭代’” 用到生产上 —— 原来一次做 1000 件再改,现在先做 100 件试销,根据反馈改,再批量生产,废品率降 50%。


三、验证与实施:别等 “完美方案”,小步试错快落地


企业家最怕 “想得多、做得少”,重构完方案,一定要 “先小范围试,再大规模推”,避免把钱砸在没验证的想法上。


1. 真实性验证:先确认 “这个原理真的能用”


痛点:怕自己想的 “基本事实” 是错的,比如以为 “用户需要便宜的”,其实用户需要 “贵但好的”,投钱后才发现方向错了。

验证方法:找最小场景测试 “原理是否成立”,不用花大价钱。

企业家实操案例:比亚迪做电池工厂时,遇到 “车间粉尘多,影响电池质量” 的问题,有人提议买 “除尘设备”,要花 200 万。但工程师先验证 “粉尘会自然沉降” 这个基本事实 —— 在车间角落放了个小盒子,24 小时后发现盒子里积了很多粉尘,说明 “只要给足够时间,粉尘会自己掉下来”。后来他们调整车间布局,让空气流速变慢,再在地面加吸尘口,没花一分钱,除尘效果比买设备还好。

你能这么用:比如你想做 “社区团购”,先验证 “小区里真的有人愿意拼团买蔬菜”—— 不用建平台,先在 1 个小区建个微信群,发 10 种蔬菜的拼团价,看有没有 50 人下单。如果有,说明原理成立,再建平台;如果没有,就调整品类或价格,不用先投钱建系统。


2. 必要性验证:确认 “这个环节真的不能少”


痛点:怕加了 “没必要的环节”,比如以为 “必须做品牌广告”,其实用户是靠口碑来的,浪费了广告费。

验证方法:先去掉这个环节,看业务会不会受影响,再决定要不要加。

企业家实操案例:特斯拉刚开始造电池时,有人说 “应该找第三方检测机构,保证质量”,但马斯克先验证 “自己的检测流程够不够”—— 他们先去掉第三方检测,用自己的设备测电池容量、安全性,发现结果和第三方一样,而且更快、更省成本。所以最终决定 “自己做检测”,砍掉第三方环节,每块电池成本再降 5 美元。

你能这么用:比如你做电商,以为 “必须开直通车”,可以先停 1 周直通车,看销量有没有降。如果销量没降,说明 “用户主要靠搜索或口碑来的”,直通车不是必要的;如果销量降了,再分析 “直通车带来的客户是不是精准的”,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开。


3. 快速迭代:用 “小失败” 换 “大成功”


痛点:怕失败,想等 “所有条件都具备” 再做,结果错过机会;或者一次投太多钱,失败了就亏大了。

迭代方法:每次只试 1 个变量,花小钱、快调整。

企业家实操案例:SpaceX 做火箭回收时,不是一开始就赌 “一次成功”,而是分步骤试:第一次试 “火箭着陆时能不能减速”,失败了,火箭摔了,但知道了 “减速发动机功率不够”;第二次加大功率,火箭没摔,但歪了,知道了 “需要调整姿态”;第三次加了姿态控制系统,成功着陆 —— 前几次失败花了 2000 万美元,但比 “一次投 1 亿试成功” 划算多了,而且每次失败都能改,最终用 1 年时间就突破了回收技术。

你能这么用:比如你想做 “新口味的饮料”,先生产 1000 瓶,在 10 家便利店试卖,看哪款卖得好。如果 A 口味 3 天卖完,B 口味 10 天没卖完,就重点推 A 口味,再微调配方,生产 1 万瓶试卖 —— 不用一次生产 10 万瓶,避免卖不掉过期,也能快速找到用户喜欢的口味。


四、创新标杆:看头部企业怎么用第一性原理破局


光说方法不够,看别人怎么落地更直观,这两个案例覆盖了金融、工业,都是从 “本质痛点” 出发,用第一性原理找到新路径。


1. 网商银行:用第一性原理解决 “小微企业贷款难”


行业痛点:传统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,要抵押物、要流水,小微企业没抵押物、流水乱,贷不到钱;银行也怕坏账,不敢贷 —— 本质是 “银行找不到‘靠谱的小微企业’的判断标准”。


第一性原理应用:


回归本质:小微企业贷款的核心不是 “有没有抵押物”,而是 “能不能按时还钱”,而 “能不能还钱” 可以通过 “经营数据” 判断(比如每天的收款流水、老客户复购率)。

重构方案:建 AI 系统,抓取小微企业的 “支付宝收款数据、外卖订单数据、供应链采购数据”,不用人工审核,AI 直接算 “还款能力”,3 分钟就能放款。

结果:服务了 5000 多万小微企业,坏账率比传统银行还低 20%,从 “做不了的业务” 变成了 “核心利润点”。


2. 中控技术:用第一性原理降低 “工业 AI 的使用门槛”


行业痛点:工业企业想用水 AI(比如预测设备故障、优化生产),但 AI 需要 “懂技术的人操作”,工厂里的师傅不会用;而且 AI 系统和工厂的设备不兼容,投了钱用不起来 —— 本质是 “AI 和工业场景的‘连接’断了”。


第一性原理应用:


回归本质:工业 AI 的核心是 “用数据帮师傅做决策”,师傅需要的不是 “懂 AI”,而是 “能用自己的话和 AI 沟通”,比如 “问 AI‘这台机器下周会坏吗’,AI 直接说‘会,要换哪个零件’”。

重构方案:做 “TPT 2 系统”,把 AI 的 “数据处理逻辑” 转化成 “自然语言”,师傅用语音或文字提问就能得到答案;同时让系统兼容 90% 以上的工业设备,不用改工厂的老设备。

结果:中小工厂用 AI 的成本降了 60%,原来要花 100 万的项目,现在 40 万就能落地,客户量 1 年涨了 3 倍。


最后:企业家用第一性原理的 3 个关键提醒


别贪多:先从 “最痛的 1 个问题” 入手(比如先降成本,再搞创新),拆解 1 个问题比同时拆 10 个问题更有效;

别迷信 “行业经验”:同行没做过的事,不代表不能做,先问 “这个经验是事实还是习惯”;

小步试:再完美的方案,先花 10% 的钱试错,验证对了再投 90% 的钱 —— 避免把家底赌在没验证的想法上。

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



对比栏关闭
购物车
我的足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