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企业常陷三个死循环:想降本,却只敢在“供应商报价、员工工资”上抠细节,找不到成本根儿;想创新,却被“行业一直这么干”“对手都这么做”捆住手脚;想突破,却怕方向错了,投入打水漂。
而第一性原理,本质是帮企业家“拆透问题的骨头、找到不变的根、用小成本试出大机会”——不是抽象的思维工具,而是能落地的商业破局方法。以下是4个核心步骤,每个步骤都对准企业的实际痛点:
企业家的第一个痛点:总把“表面成本”当“固定成本”,把“行业做法”当“必然选择”。解构的核心,就是把问题拆到“不能再拆的最小单元”,揪出藏在里面的“虚高成本”和“假惯例”。
1.物理分解:拆到“成本/流程的最小颗粒”
别只拆“产品/业务”的大模块,要拆到“能直接算成本、能单独改流程”的最小单元——比如把“电动汽车”拆成“电池(正极/负极/电解液)、电机(铁芯/线圈)、电控(芯片/电容)、车身(钢板/焊接点)”,而不是停留在“电池+电机”的表层。
商业价值:只有拆到最小单元,才能发现“哪部分在赚溢价”。
比如马斯克拆“火箭发射”时,没停留在“火箭=燃料+箭体”,而是拆到“每个部件的原材料+组装环节”,结果发现:传统火箭报价里,70%是“组装环节的溢价”(比如中间商、冗余流程),不是原材料必须贵——这直接帮SpaceX找到了“降本的根”,而不是对着“整个火箭的报价”发愁。
2.逻辑解构:揪出“大家都这么做”的假前提
每个行业都有“没人质疑的惯例”,比如“火箭只能用一次”“电池必须买现成的”“教育机构只能靠卖课程时长赚钱”——这些“惯例”本质是“没被验证的隐含假设”,往往是创新的最大障碍。
商业价值:打破假惯例,才能看到“被忽略的机会”。
对企业来说,就是要问自己:“我们现在的核心流程里,‘必须这么干’的理由是什么?是事实,还是习惯?”
解构后,最怕“拆完了还是没方向”。重构的核心,是找到“改不了的基本事实”(比如物理规律、成本底线),从这个“根”出发,推导出和行业惯例不一样的新路径——而不是“跟着对手改细节”。
1.确认基本原理:抓“改不了的事实”当锚点
所谓“基本原理”,不是复杂的理论,而是“你拍桌子能确定的、不会变的事实”——比如“电池的原材料成本就80美元/kWh”“用户记知识会遵循遗忘曲线”“铝合金的强度就是比钢轻30%”。
商业价值:锚定事实,创新才不会“飘”。
特斯拉做电池前,行业都在“比拼电池供应商的报价”,但他们先确认了一个基本事实:“电池的原材料(锂、钴、镍)成本,算下来才80美元/kWh,远低于供应商的成品报价”——基于这个事实,他们才决定“自己建超级工厂产电池”,而不是在“供应商报价”上讨价还价,直接把电池成本砍了一半。
2.逻辑推演:从事实算“可能的新路径”
别靠“灵感”创新,要靠“计算”——从基本事实出发,推导“这么做能不能成、成本能降多少、用户能得到什么”。
商业价值:用数据/事实验证方向,避免“拍脑袋赌一把”。
SpaceX确认“火箭材料就是铝合金+钛合金+碳纤维”(基本事实)后,就开始算:“如果火箭回收后,只换小部件,重新加注燃料,一次发射成本能从6200万美元降到600万美元,降幅90%”——这个推演不是空想,是基于“材料可重复使用、更换部件成本低”的事实算出来的,这才敢投入研发回收技术。
3.跨界重构:拿“别的行业的底层规律”救自己的场
很多时候,自己行业的问题,别的行业早就有“解决规律”——比如生物学的“进化论”、物理学的“能量守恒”、心理学的“遗忘曲线”,这些跨行业的底层原理,往往能帮你跳出“行业内卷”。
商业价值:跨界借规律,比“自己造方法”快10倍。
有个在线教育机构,原来总靠“增加课程时长、加老师辅导”提升效果,但成本越来越高。后来他们用“遗忘曲线”(心理学原理:人在记忆后1天、7天、30天会忘80%)重构课程:在学员记完的1天、7天、30天,推送10分钟的“复习小测”,没加成本,却让知识留存率提升了50%——这就是“借跨行业原理,破本行业瓶颈”。
企业家最怕“重构完了,一投钱就亏”。验证的核心,是“先小范围测真假、再大规模落地”,避免“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”。
1.真实性验证:先测“每个要素是不是真的”
重构的新路径里,每个环节都可能有“假前提”——比如你认为“用户会为这个功能买单”,但其实用户根本不需要;你认为“这个技术能降本”,但其实技术落地有隐藏成本。
商业价值:先打假,再投入,避免“踩坑赔钱”。
比亚迪做电池工厂时,想优化“车间除尘”环节,传统方法是装大功率除尘器,成本高。他们先验证一个假设:“尘埃会受重力自然沉降”——在小车间里试了1周,发现只要把通风口设在高处、让空气慢下来,尘埃真的会自己落到地面,不用装除尘器,零成本解决问题。如果没先验证,直接装除尘器,就会白花几百万。
2.必要性验证:再问“这个环节非做不可吗”
重构后,难免会加一些“看似有用、实则冗余”的环节——比如“为了创新而创新”的功能,用户不用,还增加成本。必要性验证,就是“砍掉没用的,留下必须的”。
商业价值:减冗余,降成本,提效率。
特斯拉建超级工厂前,也犹豫“要不要自己产电池?还是继续买?”他们做了必要性验证:如果买电池,供应商的报价里有20%的品牌溢价,而且产能跟不上;如果自己产,虽然要建工厂,但成本能降40%,还能控制产能。验证后确认“自主产电池是必须的”,才投钱建超级工厂,没走“跟风扩产能”的弯路。
3.快速迭代:小范围试错,快速调方向
没有完美的重构方案,第一次试错很正常——关键是“用最小的成本试,用最快的速度改”。比如先做小批量产品、先服务小部分用户,根据反馈调方案,再慢慢扩大。
商业价值:小成本试错,比“一次性赌大的”风险低90%。
SpaceX搞火箭回收,没一开始就用大火箭试,而是先做“猎鹰9号”的小比例模型,在地面试着陆;然后用二手火箭,在海上平台试回收,前3次都失败了,但每次失败后只改1-2个关键部件(比如着陆腿的缓冲器、发动机的推力控制),每次试错成本只有几百万美元。直到第4次成功,才用全新火箭做正式回收——如果一开始就用全新火箭试,一次失败就会亏几亿美元。
第一性原理不是“用一次就完”的工具,而是要变成团队的“思维习惯”——不然老板懂,员工不懂,落地还是难。3个简单的训练方法,帮企业养成这种习惯:
1.刻意练习:每天拆一个“自己的业务问题”
别空谈理论,每天拿一个企业的实际问题练手——比如“今天拆‘我们产品的某款部件,成本能不能再拆10%’”“今天拆‘我们的用户转化环节,哪个步骤是多余的’”。
关键:别只老板练,让部门负责人一起练,比如每周开一次“解构会”,每人带一个拆解后的问题,一起找“成本根、假惯例”。练3个月,团队就会从“习惯跟风”变成“主动拆问题”。
2.跨学科学习:学“基础学科的底层逻辑”
不用学复杂的公式,只学“能直接用在商业上的规律”——比如读《生物进化论》,学“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,而是能适应变化的生存”,对应到企业就是“别追求规模最大,要追求能快速调整”;读《心理学导论》,学“用户决策靠直觉,不是靠理性”,对应到产品就是“别堆参数,要让用户一眼看到好处”。
关键:老板带头学,然后在团队里分享“这个规律怎么用在我们的业务上”,慢慢让跨学科思维渗透到团队里。
3.质疑习惯:对“任何惯例说‘凭什么’”
关键:别把质疑当“抬杠”,而是当“找机会”——每一个被推翻的惯例,背后都可能藏着降本或创新的机会。
1.拆到根:别在表面成本/流程上打转,拆到“不能再拆的最小单元”,找虚高成本、假惯例;
2.锚定事实:别靠灵感创新,从“改不了的基本事实”出发,推导新路径;
3.小试错:别赌一把,先小范围验证真假,再大规模落地。
本质上,第一性原理不是“颠覆行业的玄学”,而是帮企业家“回归商业本质”——不管行业多卷、对手多强,只要能找到“成本的根、用户的真需求、不变的事实”,就能找到别人看不到的破局机会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