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企业陷在 “跟风创新” 的陷阱里:对手做高端款,我也做;行业默认 “成本降不下来”,我就接受。
但马斯克、王传福这些企业家靠 “第一性原理” 打破了这种惯性 ——它不是玄乎的思维工具,而是 “把钱花在刀刃上、把对手甩在身后” 的商业打法:不看别人怎么做,只盯着 “生意的本质”(用户真需求、成本真结构),拆到根上再重构方案,最终实现 “别人做不到的降本 / 创新”。
别 “抄作业”,要 “算成本账 / 需求账”
类比推理是 “对手卖 3000,我就卖 2800”,第一性原理是 “用户买这个产品,到底是为了哪个核心功能?这个功能的最小成本是多少?”
比如奶茶行业,多数品牌跟风 “加小料涨客单价”,但某新锐品牌用第一性原理拆解:用户喝奶茶的核心是 “解腻 + 好喝”,小料只是附加。于是他们砍掉 10 种冷门小料,把省下来的成本投入 “茶底鲜萃”,反而靠 “一杯好茶” 的口碑,客单价降 5 元但复购率提升 30%。
拆解问题,要拆到 “不能再拆的钱 / 事 / 需求”
不是简单拆产品(比如把手机拆成屏幕 + 芯片),而是拆 “和利润相关的核心要素”:成本拆到 “原料 + 人工 + 损耗”,需求拆到 “用户必须要的 + 可放弃的”。
比如某预制菜企业,表面问题是 “冷链成本高”,拆解后发现:70% 的成本花在 “全品类冷链配送”,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 “30 分钟加热即食”,不是 “零下 18 度保存”。于是他们聚焦 3 款爆款菜品,用 “常温杀菌 + 短保 7 天” 的方案,冷链成本直接降了 52%。
质疑 “行业惯例”,就是找利润空间
行业里的 “默认规则”(比如 “高端产品必须进核心商圈”“饮料必须加防腐剂”),往往是最大的成本黑洞。第一性原理就是问:“这规则真的不能改吗?不改会多花多少钱?”
比如瑞幸早期质疑 “咖啡必须开高租金门店”,拆解后发现:用户买咖啡的核心是 “快”,不是 “门店体验”。于是他们开社区店、写字楼快取店,租金成本比星巴克低 60%,最终靠低价 + 便捷打开大众市场。
第 1 步:先找 “真问题”,别被表面现象骗
企业家常犯的错:把 “表面问题” 当核心。比如 “销量上不去”,不是核心问题;核心问题可能是 “用户觉得‘不值这个价’”(价值感知问题),或 “渠道没触达真正想买的人”(流量问题)。
案例:特斯拉早期没纠结 “电动车卖不动”,而是拆出真问题 ——“用户不敢买,根本是电池成本太高(600 美元 /kWh),导致车价贵”。
第 2 步:把问题拆成 “最小单元”
按 “钱、事、人” 三个维度拆,直到不能再拆:
成本维度:电池→原材料(钴、镍、铝)+ 加工费 + 专利费
流程维度:产品研发→需求调研(哪步最费时间?)→ 试产(哪步损耗最高?)
用户维度:买电动车→担心续航(核心)+ 充电方便(次核心)+ 内饰好看(非核心)
案例:SpaceX 拆火箭成本,发现 “传统发射 6200 万美元 / 次” 里,原材料只占 2%(124 万美元),燃料仅 0.3%(18.6 万美元),剩下的全是 “一次性使用” 的浪费 —— 这就找到了突破口。
第 3 步:逐个质疑 “每个环节的假设”
对拆解后的每个单元,问三个问题:
① 这部分必须花钱吗?(比如电池车间的除尘,必须买百万设备吗?)
② 这个流程必须这么走吗?(比如预制菜必须全品类冷链吗?)
③ 用户真的需要这个吗?(比如手机的 “100 倍变焦”,真有人常用吗?)
案例:比亚迪电池车间拆到 “除尘” 环节,质疑 “必须买高价设备” 的假设 —— 最终发现 “尘埃会自然沉降”,于是改成 “封闭车间 + 静置 2 小时”,零设备成本解决除尘,单车间年省 300 万。
第 4 步:从 “根上” 重构方案,不依赖传统方法
基于 “不可动摇的事实”(比如 “尘埃会沉降”“电池原材料成本可控”),重新设计方案,不管行业里的人怎么看。
案例:特斯拉重构电池方案:既然原材料只占 80 美元 /kWh,就绕开中间商,自己建超级工厂直接采购原料,再优化加工流程 —— 最终电池成本从 600 美元 /kWh 降到 100 美元 /kWh,车价下探到 30 万以内,年销量从 3 万辆冲到 50 万辆。
第 5 步:小范围试错,再放大成果
颠覆式创新不用 “all in”,先拿 10% 的资源做实验,验证可行再推广。
案例:元气森林质疑 “无糖饮料必须是碳酸”,先小批量试产 “无糖气泡水”(只投 3 个城市),发现用户复购率是普通无糖饮料的 2 倍,再全国推广,1 年就做到 20 亿营收。
企业 |
行业痛点 |
第一性原理拆解 |
创新方案 |
商业结果 |
特斯拉 |
电动车电池成本高(600 美元 /kWh) |
电池 = 原材料(钴镍铝)+ 加工费,原材料仅 80 美元 /kWh |
自建超级工厂,直采原料 + 优化加工 |
成本降至 100 美元 /kWh,车价降 50%,占领全球电动车 30% 市场 |
SpaceX |
火箭发射成本高(6200 万美元 / 次) |
原材料 + 燃料仅占 2.3%,浪费在 “一次性火箭” |
研发可回收火箭,箭体重复使用 |
成本降至 600 万美元 / 次,拿到 NASA 29 亿美元订单,开拓星链业务 |
某预制菜企业 |
冷链成本占营收 20% |
用户核心需求是 “快熟”,不是 “长期冷冻” |
聚焦 3 款爆款,用常温杀菌 + 短保 7 天 |
冷链成本降 52%,净利润提升 8 个百分点 |
每周开 1 次 “反惯例会议”:让一线员工提 “我们一直这么做,但可能没必要” 的事(比如 “每次活动都发传单”“必须用某家高价供应商”),每个月落地 1 个优化。
学 “跨学科的底层逻辑”:不用深钻,比如学物理学的 “能量守恒”—— 对应到生意里就是 “成本不会凭空消失,要么砍在原料,要么砍在流程”;学生物学的 “共生”—— 对应到供应链就是 “和上游农场合作直供,我降成本,他保销量”。
创新预算控制在 “10% 以内”:比如今年营销预算 1000 万,拿 100 万试新渠道(比如小红书种草 vs 传统线下广告),数据好再加大投入,避免全亏。
建 “多元背景团队”:招 1-2 个非本行业的人,比如做科技产品的招快消行业的营销,因为快消更懂 “怎么让用户快速接受新东西”(比如元气森林的营销负责人就来自快消)。
对 “失败” 定止损线:比如试新业务,先定 “连续 3 个月亏损超 50 万就停”,别硬扛 —— 颠覆式创新允许试错,但不允许瞎赌。
它是企业家的 “算账工具”“破局工具”—— 不管你做奶茶、做汽车、做预制菜,只要你能拆透 “用户真要什么、成本真在哪”,就能找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。
比如你开一家面馆,别跟风 “加浇头涨价”,而是拆 “用户吃面最在意的是‘面劲道’还是‘浇头多’”,如果是前者,就把成本投在 “面的工艺” 上,反而能靠 “一碗好面” 留住人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落地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