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又哭又闹、满地打滚时,咱们的反应不只是 “哄” 或 “制止”—— 其实每一次情绪爆发,都是帮孩子学 “管情绪” 的好机会。下面这些办法,不用讲大道理,孩子容易接受,咱们也能轻松操作:
1. 咱们先别慌,自己先稳住
孩子哭的时候,咱们要是也皱眉头、提高声音,只会让他更激动。试试这样:
先做 3 次 “慢呼吸”:吸气数 4 下(像闻花香),憋住数 4 下,呼气数 6 下(像吹蜡烛),连做 3 次,心里就不慌了;
悄悄告诉自己:“孩子不是故意跟我作对,他只是还不会表达情绪,这是他在成长呀”;
身体别 “带火气”:不叉腰、不指着孩子说,也别皱着眉瞪他,不然孩子会觉得 “爸爸妈妈也生气了”,更不敢停下来。
2.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
要是孩子激动得想打自己、摔东西,或者推别人:
✅ 赶紧把危险的东西挪走:比如桌上的杯子、地上的玩具车,别让他伤到自己或别人;
✅ 轻轻抱住他:从背后慢慢环住孩子(别使劲按),贴着他耳朵说 “妈妈 / 爸爸抱着你,不怕”;
❌ 别硬按住他:越使劲压,孩子越会挣扎、哭得更凶,还会觉得 “爸爸妈妈不爱我了”。
3. 说句 “懂他” 的话,比 “别哭了” 管用
别跟孩子说 “有什么好哭的!”“再闹就不给你买玩具了”—— 这样只会让他觉得没人懂他,哭得更久。试试温柔地说:
“你现在是不是特别生气呀?妈妈知道你不好受,我在这儿陪着你”;
“要不要先坐下来歇会儿?等你不那么气了,咱们再聊”。
等孩子呼吸平稳了,别忙着批评 “你刚才不对”,咱们慢慢引导他:
1. 先帮孩子 “说出” 自己的情绪
小一点的孩子不会说 “我生气”,咱们可以帮他指出来:
拿张情绪表情包(比如生气的小老虎、难过的小兔子):“刚才你是不是像这只小老虎一样,气得想跺脚呀?”;
问问身体的感觉:“刚才生气的时候,是不是觉得胸口闷闷的?或者想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?”
孩子会知道:“哦,这种感觉叫生气,爸爸妈妈能懂我”。
2. 用 “三明治提问”,不吵架也能说清楚
别直接问 “你为啥摔玩具?”,孩子会抵触。试试分三步问:
先聊事实:“刚才弟弟拿了你的积木,你就把玩具摔了,对不对?”(先认可他的经历,不指责);
再聊他的想法:“那时候你是不是觉得‘这是我的积木,弟弟没问我就拿,我不开心’呀?”(帮他说出没说出口的需求);
最后想办法:“那下次弟弟再想玩你的玩具,咱们除了摔东西,还能怎么说呢?”(引导他想解决办法)。
3. 一起定个 “下次不生气的小办法”
让孩子也参与进来,他才会愿意用:
给两个选择:“下次再生气,你想捶捶咱们的软枕头,还是去房间里的小角落听会儿儿歌呀?”(别问 “你想怎么办”,孩子会说不出);
做个 “情绪急救包”:跟孩子一起找个小盒子,放他喜欢的捏捏乐、画画本、还有能听故事的小耳机 —— 下次生气了,他可以自己去 “拿点开心”。
不想总应对 “情绪风暴”,平时可以提前准备:
1. 跟孩子约定 “情绪小暗号”
定个 “暂停词”:比如跟孩子说 “要是你觉得‘小火山要冒气’了,就跟我说这句话,咱们就一起停下来,喝口水歇一歇”;
画个 “情绪温度计”:在纸上画个温度计,红色是 “特别生气”,黄色是 “有点不开心”,绿色是 “很开心”—— 每天早上问孩子:“今天你的心情温度计,是红色、黄色还是绿色呀?”
2. 每天花 5 分钟 “练情绪”
聊 “心情天气预报”:晚上睡前聊一聊:“今天你最开心的事是玩滑梯,最不开心的是小朋友抢你球,对不对?就像今天早上晴天,下午下了点小雨一样”;
玩角色扮演:比如跟孩子演 “小朋友抢积木”:“你当哥哥,我当抢积木的小朋友,你可以跟我说‘这是我的积木,你想玩可以先问我’,咱们试试”。
3. 家里弄个 “不生气的小环境”
设个 “冷静角”:在房间里放个软垫子、几本绘本、再放个小音箱(能播轻音乐)—— 告诉孩子:“要是你觉得不开心了,就来这儿坐一会儿,妈妈会给你拿杯温水”;
避开 “容易发脾气的点”:比如孩子睡前 1 小时别让他玩跑跳游戏(太兴奋了容易闹),改成读故事、拼拼图;出门前提前 10 分钟跟他说 “咱们再玩 5 分钟就穿鞋子出门哦”,别突然打断他。
孩子年龄 |
重点要做的事 |
3-6 岁 |
用简单的话帮他说情绪(“你现在是生气啦”),多抱抱他 —— 小小孩需要 “身体安慰” 才会有安全感 |
7-12 岁 |
教他具体的 “冷静技巧”:比如生气时数 10 个数,或者写下来 “我今天生气是因为…”;跟他聊 “除了发脾气,还有什么办法” |
青春期 |
别追着问 “你怎么了”,给他点空间:“我注意到你今天回来不太开心,要是想跟我聊聊,我就在客厅”;他愿意说的时候,别打断、别批评,先听他说 |
带孩子难免会累,别因为一次没做好就怪自己:
记个 “情绪日记”:要是今天没忍住对孩子大声了,晚上可以写:“刚才我为啥着急?是因为赶时间,还是觉得孩子不听话没面子?”—— 下次就知道怎么调整了;
找其他爸妈聊聊:跟闺蜜、小区里的家长说说 “我家孩子昨天发脾气,我这么做的”,互相出出主意,别自己扛着;
接受不完美:咱们偶尔没控制好情绪也没关系,第二天可以跟孩子说:“昨天妈妈大声说你,是妈妈不对,咱们今天一起慢慢说,好不好?”—— 孩子会更愿意跟你亲近。
其实,孩子发脾气不是 “调皮”,是他在学 “怎么跟自己的情绪相处”。咱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 “不生气”,而是帮他知道:
“生气也没关系,爸爸妈妈会陪着我”;
“我能说出自己为啥生气”;
“下次我能试着让自己不那么气”。
记住呀:孩子发脾气,不是咱们的失败,是他在长大的信号。每一次好好陪他度过 “情绪风暴”,咱们和孩子的心,就会贴得更近一点。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实操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
普通人想逆袭成功,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和专家团队陪跑,一步一步学习照做就可以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