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的“捡便宜”,从来都是商家算好的套路——价值锚点本质就是用“参照价”给你洗脑,抓住你对“绝对值多少钱”没概念、只对“比别人便宜多少”敏感的弱点,逼着你乖乖下单。
1.避开极端选择:中间价永远是“陷阱主力”
消费者天生怕买贵了吃亏、买便宜了掉价,商家刚好利用这种心态设局。
最经典的就是星巴克的杯型策略:超大杯(venti)、大杯(grande)、中杯(tall)并列,超大杯定价偏高、中杯容量略小,大多数人会下意识选中间的大杯——这正是商家早就瞄准的“走量款”。
类似的还有手机厂商的“标准版、Pro版、Ultra版”,Pro版永远是销量扛把子,本质就是用高低价当“陪衬”,把中间价推到你面前。
2.依赖对比判断:没有对比,就没有“划算”
你根本不知道一件商品该值多少钱,全靠商家给的“参照物”下判断。
李佳琦直播时总喊“原价299,今天直播间129”,划掉的原价就是锚点;京东天猫的“历史最高价”“专柜价”,哪怕从没卖过这个价,也能让现价显得像白捡。
就像超市里把“2L装可乐10元”和“1L装可乐8元”摆一起,其实1L装的利润率更高,但通过对比,反而让更多人觉得“买大瓶更值”。
3.锚定初始信息:第一印象定生死
你第一次看到的价格,会像钉子一样扎在心里,后续所有判断都绕不开它。
当年黑珍珠刚问世时无人问津,直到商家把它和钻石、红宝石一起摆在高端珠宝店,用钻石的高价当锚点,黑珍珠瞬间从“普通珠子”变成“珍稀宝石”,价格翻了几十倍;
苹果每次先发布万元级的iPhoneProMax,再推出5999起的标准版,就是用高价锚点拉高原价感知,让你觉得“普通版居然这么便宜”。
1.套餐设计:用“贵的选项”衬托性价比
麦当劳的“单点汉堡20元”和“汉堡+可乐+薯条25元”套餐,就是典型操作——单点价作为锚点,让你觉得“多花5块钱多拿两样,太值了”,却忽略了自己可能根本不想喝可乐;
还有奶茶店的“加3元换大杯”“第二杯半价”,本质都是用“原价”当锚,让小额加价显得毫无压力。
2.会员定价:用“不划算的短期卡”逼你买年卡
爱奇艺、腾讯视频永远把“月卡25元、季卡68元、年卡198元”摆在一起,还特意标注“年卡省102元”“日均仅0.54元”。
你盯着“省多少钱”的时候,早就忘了自己可能只看3个月的剧,却为全年会员花了冤枉钱——商家要的就是“为了划算而买,不是为了需求而买”。
3.促销标签:虚构原价,制造“折扣幻觉”
总结来说,价值锚点的核心不是“卖产品”,而是“卖感觉”——它不改变产品本身,只通过设置参照系,让你觉得“这笔买卖很值”。看透这层套路,你才不会在“捡便宜”的幻觉里,花越来越多的冤枉钱。
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常见锚点陷阱识别清单,把超市、电商、直播间的典型套路和应对方法一一对应,方便你随时对照避坑?
这适合你吗?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?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需要策划、指导、投资、融资,请加客服微信:yjd95588(发送999领取《实体店新媒体营销全集》)
想逆袭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参照《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之路》这门课程,按课程指导一边学一边实操落地,不清楚就咨询你的专属智囊团服务专员!